蔣興良(前)攜團隊人員在冰天雪地里開展科研工作。(資料圖片)(重慶大學供圖)
“我將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己任,爭分奪秒努力突破關鍵技術,至誠報國。”蔣興良教授激動地說道。9月9日中午,在北京參加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的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蔣興良教授,接受了重慶日報記者的電話采訪。
這位62歲的國際大氣覆冰與防御研究引領者,和記者分享了他參會的振奮之情,并表達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壯志。
“科研沒有盡頭,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習近平總書記致信與會教師代表令人激動,我備受鼓舞。”參會期間,蔣興良認真聆聽了會議傳達的重要精神,并對會議的內容作詳細記錄。
座談會上,來自全國的8位優秀教師作交流發言,他們當中,有耄耋之年的“大先生”,也有奮斗在基層教育一線的普通老師。
他們講述的育人故事,令同在科研、教學一線的蔣興良深受啟發。
這一次,他是以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的身份赴京參會。
“我再次認識到,教育的探索是無止境的,科學的鉆研也是沒有盡頭的。以不忘初心、至誠報國的黃大年同志為鏡,我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說。
一個“學術犟人”,一個“拼命三郎”
1985年,蔣興良考上重慶大學高電壓工程技術研究生,從此開啟了與高海拔和冰雪為伴的人生歷程。在一些人看來,極端環境能源電力裝備安全與保障科研是一塊“沒人喜歡的艱苦領域”,但蔣興良一干就是38年。
在學生眼中,蔣興良是一絲不茍卻又令人敬佩的“學術犟人”,論文中哪怕是一個標點符號錯誤,他都不肯放過;在同行眼中,他是真正的“拼命三郎”,常年堅守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比許多年輕人還能吃苦。
面對2008年罕見的冰雪災害,蔣興良帶領團隊自籌資金,邊建設完善、邊科學觀察,通過長達13年的艱苦努力,在湖南雪峰山創建了國際上第一個“能源裝備安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揭示電網覆冰形成及致災機理,解決覆冰精準智能監測的國際性難題,提出了電網大面積冰災防御方法,研發出世界首套電網覆冰預報預警系統和大電流融冰裝置。
團隊所取得的國際領先突破性創新成果,先后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21年重慶市技術發明一等獎等,并在全國推廣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蔣興良個人獲得“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被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科研成果須親力親為,一手一腳干出來
會議對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進行了部署。
“在教育家精神內涵里,我特別看重‘言為士則、行為世范’這八個字,科研成果也必須親力親為,一手一腳干出來。”蔣興良說。
他表示,將繼續發揮科研帶頭作用,帶領團隊完善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建設,面向“能源安全”“電網安全”等國家重大需求,持續開展長期穩定規范的科學觀測研究,創建能源裝備安全基礎數據庫,促進國家能源裝備安全的科學技術進步與自主創新發展。同時,培養更多品德高尚、知識廣博、創新能力強、奉獻精神突出的高層次科學技術人才,積極投身祖國建設。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