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間動物發出的聲音輪船駛過江面的轟鳴聲風車葉片旋轉的呼嘯聲……謝輝總是帶著專業設備記錄城市中的各種聲音。
他是做什么工作的?錄音師?擬音師?尋找創作靈感的作曲家?都不是。
謝輝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教授長期關注聲音與生態的關系。
聲音與生態有什么關系?重慶是長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有各種各樣具有保護價值的珍稀動物發出的聲音長江聲景類型的多樣性可以很好地反映長江流域整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為了采集長江沿岸的各種聲音樣本系統建立自然人文聲音數據庫從重慶中心城區到三峽庫區謝輝帶著團隊順江而下一路采集環境聲音并對其進行“畫像”,游客看風景謝輝“聽”的是“聲景”。
聲景關注“聲音、人、環境”三者的內在關聯——繁忙的水運航線高聳的跨江大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水下的聲景發生了變化謝輝和團隊發現城市不斷“長大”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在不斷變化。
“很多聲音象征著城市的繁榮但其中的一些也同時敲響了物種消亡的警鐘提醒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更加關注長江生態愛護長江聲景。”謝輝說。
除了落在紙面上的學術成果謝輝和團隊也將他們在都市中聽到的那些撫慰心靈的聲景通過舉辦聲景藝術展的形式分享給更多“知音”。
在一場以“聆聽未來”為主題的展覽中,觀眾能聽到“巴山夜雨”“萬壑松風”“清泉石上”……這些生動的自然之聲喚醒了現代都市人心中的一片“森林”。
謝輝和團隊的“聽聲之旅”并不局限于重慶一地。
他們走進自然親近祖國大地上的世界遺產,2019年重慶大學成立哈尼聲景研究團隊將目光聚焦世界遺產哈尼梯田謝輝和團隊先后10余次走訪云南省哈尼族聚居地采集大量數據制作完成“哈尼聲景數據庫”涵蓋自然生態 哈尼古歌等各類民族元素。
聽眾可以通過數字媒體與視聽藝術多感官沉浸式感受哈尼族文化的原聲生命力這一項目也入選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今年年初一曲《哈尼族四季生產調》在重慶大學聲音圖書館唱響透過哈尼古歌我們仿佛能夠“聽到”自然物候變化也能真真切切地“聽懂”一個道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