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由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楊慶山教授牽頭的項目“高層建筑風振分析理論與降載減振技術及其應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40年來,我國高層建筑的高度從100米跨越到600米以上,數量上躍升為世界第一,成為我國經濟實力和建筑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風荷載是高層建筑承受的重要側向動力荷載,當高度大于200米時,會成為結構設計的控制荷載;對其認知不足嚴重影響正常使用和結構安全,也可造成資源浪費。
項目緊密結合行業重大需求,歷經20余年研究,針對高精度風振分析理論、合理抗風設計方法與高效降載減振技術三大挑戰開展持續攻關,創新地發明了系列風洞實驗裝置與技術,提出了氣彈風振響應分析理論建立了不同工程條件下的高層建筑抗風設計方法,形成了系列經濟、高效降載減振技術;
獲授權發明專利31件、軟件著作權20項,發表SCI論文229篇、SCI總引用4172次、單篇引用最高達184次,出版著作6部;主/參編《建筑結構荷載規范》等國家、行業、地方標準9部,主持獲得省部級等科技獎勵6項,促進了行業科技進步;創建風敏感基礎設施抗風減災”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獲3項國際學術獎勵,3人擔任國際學術組織領導人,顯著提升我國結構風工程學科國際影響力。
高校在建設科技強國的過程中扮演著推動教育發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等多重角色。重慶大學楊慶山教授牽頭完成的“高層建筑風振分析理論與降載減振技術及其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是對研究團隊過去二十余年持續科研攻關的肯定。”楊慶山表示,他將繼續帶領研究團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積極推動工程結構抗風減災與風能利用的教育發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項目主要完成人:楊慶山、田村幸雄(日本)、陳勇、黃國慶、唐意、曹曙陽、回憶、鄒良浩、郭坤鵬、李波。
主要完成單位:中建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大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學。
來源:土木工程學院
作者:唐環